國術大師
熊公養和先生太極拳師承資料彙集及說明
(袁興錩2010. 01.23編10.10刪補)
目錄
一. 熊公自傳(民國五十一年作)。
摘自國術大師熊養和先生紀念集。
二. 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第八節太極拳散手部份內文)。
摘自太極刀單雙練法圖解(熊養和先生著)。
三. 太極劍術序(胡樸安)。摘自太極劍,陳微明先生著。
四. 致柔拳社三年畢業課程、致柔拳社第一屆至六屆畢業姓名錄。
摘自太極答問,陳微明先生著,逸文出版。
五. 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摘要及目次)。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沈心慧之博士論文, 2003年著。資料來源: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
六. 記奇遇李景林將軍 摘自柔克齋太極傳心錄 (葉大密輯著)
七. 太極名家葉大密 摘自柔克齋太極傳心錄 (葉大密輯著)
一.熊公自傳 (民國五十一年作)。
摘自:國術大師熊養和先生紀念集。
余於民國前二十三年,生於江蘇省阜寧縣第六區之三截鄉。父諱慶璜字渭珍,係前清辛卯武科舉人,母張氏。兄掄元字冠卿,弟採元字亞奎。妻陳氏為鸞,子梯雲友雲海雲,女芝雲蘭雲芳雲。
余於七歲入塾讀書,十二歲兼習國術。從師劉和及其弟子劉仲仿學少林派拳術,十五歲後復聘名教師殷萬邦字天禧,教授甘(鳳池)派之拳及雜技,二十歲入江北法政學校習法律。畢業後,肄業於南洋高等警官學校。光復後,畢業於江蘇陸軍補助教育團。
曾於民元前參加革命,隨軍北伐,擔任第三旅三十五團執事官等職。民國定鼎後,任錐寧保安大隊長,回鄉並充保安隊長,及清鄉團第五連連長等職。民國六年奉安徽督軍倪委充安武軍第七路教練官、幫帶、管帶等職。後奉調充安徽督理公署中校副官兼主任。民國十二年奉江蘇省長韓(國鈞)委充阜寧縣警備營管帶。民國十六年奉國民革命軍第二路總指揮白(崇禧)委充革命軍第十旅第二團團長。十七年奉江蘇省政府鈕(永健)委充阜寧縣公安局局長,旋改警察局長,兼警察大隊長,并實警第二大隊長。十八年復派充鹽阜聯防區上校區長。二十六年冬奉江蘇省政府主席顧(祝同)派充阜寧縣縣長,兼常備旅少將旅長。二十九年,奉江蘇省政府主席兼戰區總司令韓(德勤),調充江蘇省保安第十旅少將旅長。三十年改任江蘇省保安第五路副指揮官。三十一年調充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部參議及江蘇省政府參議,兼江蘇全省實業保安隊少將指揮官。三十五年奉令改充江蘇省蘇北沿海實業總隊少將總隊長。三十七年奉第一綏靖區南通指揮所主任顧(錫九)派兼唐閘指揮部副指揮官。三十八年並奉兼第一綏靖區南通指揮所少將參議及一二三軍少將參議。同年四月辭職來台。
在皖時曾隨統領楊紹彭先生駐防合肥,得從馳名武林耆宿唐殿卿先生,復習國術之各式技藝,始知太極拳為內家功夫及其意義;因而引起興趣。迨至民國十九年,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習練太極拳有年,得傳於楊派,且極熱心弘揚,竭力提倡。余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乃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并與漢文相互切磋,對於太極拳之認識,更較清楚。從此凡關太極部門,無不儘量涉及,所有大扌履、推手、散手、及劍桿等雜技,均曾予以研習。深以漢文未能同時來台為憾。
來台後閒居獨處,專研國術及佛學為事。初住台北市之三張犁,接近四四兵工廠,員工喜從余習太極拳作為衛生運動者先後約百有餘人。四十年,蒙台灣省國術會理事長王(成章)聘充國術會教務委員。同年十月,蒙台灣省第六屆全省運動會聘充裁判員。因參加表演,蒙大會給予獎狀。四十二年冬,移住宜蘭市舊城東路十二號。四十三年得與同好國術之梁伯雍先生邂逅,乃獲相互切磋之益,快慰平生。并應宜蘭稅捐處長顧俊昇聘教員工太極拳。四十四年六月,蒙中國國術比賽大會會長周(至柔)聘充國術比賽大會裁判員。復因參加大會表演,特給二六五號之成績優良獎狀。四十五年,宜蘭有志研求國術青年之林連富、林本烈等,請在宜蘭聖廟教授太極拳。四十七年春,因鐵路局張段長文炳,熱心提倡太極拳,邀余擔任教授,故由聖廟移於張之官邸,而張遂闔室參加,數年未輟。後因人數日多,院落漸感不敷,乃復移於中山國校之球場,教練仍由余擔任,但用先知覺後知之方法。余祇從旁改正各學員之姿勢,乃於緊要之處予以指點,并稱其活動為健康早會。年復一年,經久未懈。凡所參加者,為軍公人員及教育份子與工商學生等,男女老少不一。數年來,只盡義務,向未提及酬報與待遇,其目的專在提倡國術,鍛鍊身體,保存國粹,強我國族而已。惟參加鍛練者,體質既有不同,而智慧亦難一致;加以進修之勤惰不一,則不免有優劣之分。但成績雖有參差,而獲益之享受並無軒輊。乃因太極拳輕鬆柔和,寧靜安舒,為內家功夫,故不分體強身弱,均可接受習練。倘能按法循譜,持之以恆,經久不怠;則不獨轉弱為強,且可卻病延年。現雖五十一年將盡,余與諸同好之運動志趣,仍未稍減。故余窮三十年之研習所得,編成六篇,署其名為太極拳釋義,並承鄭傳福先生攝影製圖,林連富君與余作對手之演示及梁棟材先生與林連富在印刷費方面之資助,始獲付刊。關於刀劍桿棍等武器用法,余亦曾得名師指點,頗有心得,今後若蒼天假我以年,我擬陸續筆之於書,傳於後世。余雖年老,不能馳騁沙場,為國效命;但尚武之精神,復國之使命,我必藉國術之傳授,努力培養後輩也。
說明:
(1) 自傳中「余於七歲入塾讀書,十二歲兼習國術。從師劉和及其弟子劉仲仿學少林派拳術,十五歲復聘名教師殷萬邦字天禧,教授甘(鳳池)派之拳及雜技…」及「在皖時曾隨統領楊紹彭先生駐防合肥,得從馳名武林耆宿唐殿卿先生,復習國術之各式技藝,始知太極拳為內家功夫及其意義;因而引起興趣…」這兩段文字對學習外家拳(少林拳)之經歷及師承已敘述的非常清楚。本文也不做探討。
(2) 自傳中「在皖時曾隨統領楊紹彭先生駐防合肥,得從馳名武林耆宿唐殿卿先生,復習國術之各式技藝,始知太極拳為內家功夫及其意義;因而引起興趣。迨至民國十九年,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習練太極拳有年,得傳於楊派,且極熱心弘揚,竭力提倡。余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乃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并與漢文相互切磋,對於太極拳之認識,更較清楚。從此凡關太極部門,無不儘量涉及,所有大扌履、推手、散手、及劍桿等雜技,均曾予以研習。深以漢文未能同時來台為憾」。另一段文「現雖五十一年將盡,余與諸同好之運動志趣,仍未稍減。故余窮三十年之研習所得編成六篇,署其名為太極拳釋義」。這兩段文字之敘述與學習太極拳之經歷有關。分析如下:
甲. 前段文「…迨至民國十九年,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習練太極拳有年,得傳於楊派,且極熱心弘揚,竭力提倡。余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乃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從此凡關太極部門,無不儘量涉及,所有大扌履、推手、散手、及劍桿等雜技,均曾予以研習。…」。
此段文乃熊公自述,與至友戴漢文,同時接受其長官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教導,傳授楊派太極拳。經查胡樸安先生確於1930-1932年任江蘇省民政廳長(詳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沈心慧著),時間上是相吻合,熊公民國前二十三年生加十九年,時年已四十有二。
乙. 熊公之長官兼太極拳老師胡樸安先生,於民國十五年向陳微明祖師學習楊式太極拳,詳見太極劍術序文(文附於後)。又胡樸安祖師為「致柔拳社」第二屆畢業生(需學習三年期滿,考驗合格畢業),見致柔拳社第一屆至第六屆畢業姓名錄及三年畢業課程(文附於後)。
丙. 熊公之至友戴漢文,因只有姓名又未能同時來台,已無法查證。
丁. 後段文中熊公自述:「現雖五十一年將盡,余與諸同好之運動志趣,仍未稍減。故余窮三十年之研習所得,編成六篇,署其名為太極拳釋義」。
此段文敘述於民國五十一年出版「太極拳釋義」一書,前段文敘述民國十九年接受胡樸安先生教導,學習楊派太極拳。五十一年減十九年正確當為三十二年,至於三十年之研習所得,只是概略性說詞。
(3) 或許胡樸安祖師之太極拳傳人不多,又沒有相關武學著作,致熊式太極拳門人及太極拳界的拳友,均對胡樸安祖師爺不甚熟悉,多年來僅見太極拳正宗書中有一篇「胡樸安先生論太極拳在體育上之價值」文章,直到2008年到中央圖書館借閱沈心慧君發表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博士論文,又同時買到《太極拳術》《太極劍》《太極答問》三書合編(陳微明著,逸文出版),見有胡樸安寫的太極劍術序文,敘述於民國十五年,向陳微明祖師學習楊式太極拳,又見「致柔拳社」第二屆畢業姓名錄中有胡樸安祖師(需學習三年期滿,考驗合格畢業),經再與熊公自傳中相關之資料,互相比較核對無誤,至此終於百分百確定胡樸安祖師在太極拳術方面屬陳微明祖師之學生,為楊派太極拳之嫡傳,也解決了心中長久的疑惑。
(4)胡樸安先生(1878-1947)原名韞玉,字樸安,安徽涇縣人,國學大師,是民國初年至四十年代活耀於上海的知名學者,著作極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短期從政,任考試院專門委員、江蘇省民政廳長(1930-1932),也是此時期傳授熊養和師祖楊派太極拳,熊公亦於自傳中自述,於民國十九年(1930),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2003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沈心慧君發表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博士論文,對胡樸安祖師生平及其著作,有詳細之探討與研究,該論文之(摘要及目次)收錄於後。
按:民國十九年胡樸安傳授熊養和太極拳的當下,兩位祖師爺恐都未料到,熊師祖會於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來台後熊公更以發揚國粹傳授武術強我國族為職志,在因緣際會下,台灣保存了最完整的楊家太極拳練法,尤其太極散手及部份定式推手(或稱套路推手)特別珍貴,因在其他各地已失傳了。
(4)胡樸安先生(1878-1947)原名韞玉,字樸安,安徽涇縣人,國學大師,是民國初年至四十年代活耀於上海的知名學者,著作極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短期從政,任考試院專門委員、江蘇省民政廳長(1930-1932),也是此時期傳授熊養和師祖楊派太極拳,熊公亦於自傳中自述,於民國十九年(1930),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2003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沈心慧君發表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博士論文,對胡樸安祖師生平及其著作,有詳細之探討與研究,該論文之(摘要及目次)收錄於後。
按:民國十九年胡樸安傳授熊養和太極拳的當下,兩位祖師爺恐都未料到,熊師祖會於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來台後熊公更以發揚國粹傳授武術強我國族為職志,在因緣際會下,台灣保存了最完整的楊家太極拳練法,尤其太極散手及部份定式推手(或稱套路推手)特別珍貴,因在其他各地已失傳了。
(5) 陳微明(1881-1958)名曾則,字慎先,號微明,湖北省蘄水縣人。光緒年間舉人,曾任北洋政府清史館纂修,1915年隨武術名家孫祿堂學形意拳、八卦掌。1917年先拜於楊式第三代楊少侯門下(三個月),後又從其三弟楊澄甫,學習太極拳七年。1925年在上海創辦了「致柔拳社」,“致柔”二字源自老子:「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一語,陳微明親任社長,名譽社長關炯之,教授為陳志進(田兆麟之弟子),以流傳國技、傳授內家拳術、注重養身為辦社宗旨,成為繼楊澄甫之後楊式太極拳的中興人物,是當時第一個辦武館的文人,從學者眾,學員來自社會各階層,遍佈海內外,使原來流傳於北方的太極拳普及到南方,開南方太極拳運動之先河,鼎盛時期曾被譽為武界“孔門”。1929年11月在杭州國術遊藝大會開幕式上,「致柔拳社」表演了集體太極拳。陳微明與田兆麟(楊澄甫弟子)合作亦先後多次表演太極推手、太極對劍等。對推廣太極拳起了一定的作用。1946年「上海致柔拳社」學生謝鏡湖、周敏益自滬返台,在新竹教授太極拳,1948年陳微明大師應邀蒞台指導並表演,帶動風潮,為台灣太極拳發展奠基。陳微明在1925年出版《太極拳術》、1927年出版《太極劍》及1929年出版《太極答問》。先後三部武學專著對於太極拳的普及和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無論是理論性還是技術性,均為經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太極拳界影響深遠,而其創立的「致柔拳社」更對楊式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