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
摘自:太極刀單雙練法圖解(熊養和著)民國六十六年初版。
(一)須遵理合法-學習太極拳必須要按照太極拳的真理,循序進修,依法探討,精心着意的揣摩與體驗,方可易入門徑,而得實益;切不可躐等躁進。因為急功近利,就不免導致虛浮不實;欲速達而反遭遲滯的弊害。此為初學同道,不可不予以注意的要點。
(二)誠懇踏實,分清陰陽,配合呼吸-在開始學習起步之初,教學雙方均須懇切至誠,踏實認真。先將每式架勢之陰陽虛實指定。何為陰?何為陽?分成段落。再將陰陽虛實定為一二號數。譬如將陰定為一,陽定為二;退為一,進為二;提為一,放為二;收為一,發為二;其餘每一動作,莫不有如是之規定。然後復將一定為吸,二定為呼;則呼吸就可配合動作,乃為內功之引導,內外合一的先聲。
(三)內功與外形之配合-太極拳有內外之分,外形行功為十分之三,內勁行功為十分之七,顯為內功重於外形。外功有形式姿勢可見,有實質可資模仿,教學均較方便易行。而內功則無影無形,就要根據太極原理,方可知道。心為內蘊之主宰,從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使臂,以臂使手,到實際運用時的體驗,還要配合呼吸,才可融會貫通,自成內外合一的境界。此乃進一步的研習;倘能明晰無誤,則其他各部自可迎刃而解。
(四)用意不用力-凡經涉獵太極拳法者,無不知其為太極拳十要中之主要重點;以其意義深遠,為初學者不易明晰清楚,故乃提出研究。
1. 對詞句字義,如未能透徹瞭解內容真實的意義,就不免着字義的錯覺。認為太極拳之用意不用力的說法,失去發揮拳技的作用。以為意是空無實際,無法使其實用;力有確實明顯可靠的力量,才可負起應用的責任。所以有疑為太極拳,只可作為健康的運動,而不能當作拳技有用的使法。要知道這些言論,全非事實;而是誤解,可以一言道破。所謂用意不用力的意義,乃是由萬法惟心的真心,推由意來行使其真情實意的,意到事行的事實作為。更以明晰的解說,太極拳一舉一動,無不運用週身貫串一致的勁力,發揮作用。這是太極拳的特點,故稱為內家拳。此種週身貫串之勁力,若不用意來推動,從何才能發揮呢?至於不用力的解釋,是不要使用局部粗暴,及漫不經心之單純硬力,俗稱拙力或呆力。也就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蠻幹亂打的稱謂,是太極拳法的應戒規則。
2. 以意為臆測的說法,來解釋用意不用力的臆測:凡事如不專心着意,就難做出合情合理的事業。是則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是以意使週身溫和柔輭的勁力,推行一切的動作;而不用生硬局部的拙力呆力。這些解釋,總不如實際的體驗,較為確實。行功習藝,祇要志堅意切,手手認真,步步踏實,無不精心注意,自必得獲事半功倍的實益。
(五)太極拳靜的重要-能靜才能觀照一切。所以拳譜中有靜中觸動,動猶靜的說法,是指明靜的意義重要。因為心意能靜,則週身自必輕鬆安詳。由着鬆方可做到慢與勻穩的境界。這就是學習太極拳初步基本架式時,必須要此靜字,作為行功的規範。若學習太極拳,不知靜的奧妙,不肯靜下心來,按部就班的研習;就不免輕率緊張,茫無頭緒,虛浮不實的弊病。不獨進步遲緩,且恐有碍健康,能不引以為憾嗎?則靜的重要,可想而知,應須慎重注意﹗靜為諸法之宗,修養之本,在太極拳法中居於重要地位,以太極拳之主旨,是以柔克剛,以溫和純輭作為運動。若不用靜,則又均難形成。
(六)太極拳十三勢,為太極拳術之基本姿式。依據拳理,是以掤
扌履擠按,採挒肘靠,左顧右盼,作為用的法則;而以中正,即中定,作為本體主宰,其餘十二勢為輔佐。這就稱為體用雙修,成為太極拳的扼要重點。因為中定,就是頂頭懸,也就是虛領頂勁;有提綱挈領形成垂直之實質真理。故以中定為主,其餘十二勢為輔。凡所一切姿勢、架式,莫不皆有中定;就是虛虛、實實、法法、中,亦均離不了中定。有中定,才能有一切法。法無定法;而一切法都從中定中生出。法遍週身,而中定亦遍週身。倘無中定,則必前俯後仰,左傾右斜。是以拳譜乃有:「立身須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其事實內容之重要,顯而易見,毋庸再多闡述。
(七)太極拳門派分歧的蠡測-查我國太極拳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今的史實和見解,尚有未能趨於一致。而姿勢架式,亦多分門別類,各有不同,造成門戶派別的分歧。究其原因所在,似須尋求底蘊,俾明內容的癥結。今從理有可能的方面,擬作資料的探討,分述於后:
1. 因由於稟賦各有不同,而識見亦必有所互異;致使研習拳術的姿勢架式,常於不知不覺中,就有了參差不齊的現象。因為稟賦有聰敏與不聰敏之分。如質地聰敏,智慧較高者,研習太極拳術,不獨外形易於接受指導和仿傚,就是內功,亦可隨順領悟。但遇稟賦欠佳而智慧又極低劣者,縱有良師益友,竭誠教導,恐亦不易使得如法接受承當之姿勢架式。此皆由於稟賦的差異,而致分歧的原因之一。
2. 因教與學的分歧:教與學的關係至為嚴重。凡所事業,莫不由教與學而得來的成就。學而不能,容或有之;斷無不學而能的道理,而太極拳的教學,自亦不能例外。是則教與學有因緣配合相生相承的因素,互為因果,相互為用。施教須有教學的教材,教育的規範,方可啟發後進。這些教材的來源,教育的規範,都是從由學習而來教學的智識。這不是相生相承反復為用的事實嗎?倘若學而不精,怎能造出優良的教材?無優良的教材,怎能造出優良技藝的人才?這樣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造成分歧錯雜,形形色色,各是其是的狀況。此乃探討原因之二。
3. 因年齡不同而致分歧:近以太極拳運動溫和,有益健康,且能衞身禦侮,已是家喻戶曉,無分男女老少,以及壯年人士,莫不擬作必修課程。尤以花甲以上老人,更為認真研習。但因氣血既衰,則四肢困於協調,以致所學之姿勢架式步法,均必遜於少壯青年所學之姿勢架式動作,乃為自然天成,無法強合之差別形勢。此為年齡不同而致差異分歧原因之三。
4. 總括檢討,其癥結多半起自私心而致門戶之見;有了門戶之見,則更分歧,派復分派。在這樣情況下,引起前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韓理事長振聲先生之關懷,懇切呼籲,消除門戶偏見,決定商同本會基幹人員,編訂初、中兩級基本太極拳架。集會多次,時亦經年,賴有群賢之努力,完成志願,已經公佈行世,振老虛懷若谷,殫精竭慮,發抒太極真理,出刊太極拳學術研究專集,提倡宏揚,不餘遺力,以圖強我種族,為國爭光,時達十有餘年,乃因年高力衰,虔誠介請聲譽素著前銓敘部石部長為開先生,繼任他的太極拳協會理事長。為公於接辦之初,卽以革命精神軍政專家之毅力,展開革新辦法。從推陳出新去蕪存菁入手,作提綱挈領之分別設計,改進太極拳術,合於現代國際發展之教材,增加技藝地位,組織專門機構,培植人才,爭取國際光輝榮耀。刻已按照計畫,積極進行;針對各項節目,逐一研究。每次集會,均有結論;刊有記錄,可資多方參考。此項措施,卽可博採週咨,尋求太極真理;更可相互切磋觀摩,交換新鮮科學的常識。將來績效之收穫,自必豐富。「惟檢定取捨之關鍵,至為重要。祇需卓拔適當,就可促成心悅誠服。則癥結自必隨同消除,而分歧之派別,亦當弭於無形。」是則光明之顯達,當可拭目以待。因乃有此芻蕘之蠡測。
(八)太極拳散手,為發揮使用太極拳的結晶。其運用內容,是將太極拳之基本姿勢架式,逐一拆開,配合手、眼、身、法、步的使用法則,稱之為散手。在陳家溝陳派之前的太極拳中,尚無此項明顯的見聞。抗戰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春季,在江蘇南通縣城一次宴會中,與曾任李芳辰督署參謀長兪大密君邂逅,暢敘甚歡,乃知兪君現以太極拳的內功治療疾病的醫師。又因居處相近,易於往還,致能相互切磋;更於交換心得時,表演散手對打,言係楊派祖師露禪先生所創造。彼於聞悉之餘,曾作進一步之探討,予以實際的研習,獲益良多。俟於上海得獲陳公所著太極拳散手刀劍桿合編書中,闡述編組甲乙散手對打之意義,尤多精闢;已於敝編太極拳釋義第三篇,詳為論列,本文不再多贅。今擬謹將有關的資料扼要重點,提供參考。
1. 太極拳散手對打,是楊師露禪先生,依據太極拳之四正四隅,五步八門,配合陰陽生克的原理,編為以柔克剛投榫入殼實際運用的法則;亦就是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前進是火,後退是水,左顧是木,右盼是金,中正是土,為主宰,為能支撐八面,為相生相克,循環無已。運用本質的質料,作成九十二式太極拳散手對打的傑結。其奧妙意義,能啟發應用的智慧,能引導融會貫通的內勁。一經深入探討,虔誠的研究,就可體驗到真實的況味。事實勝於雄辯,如人飲水,則冷暖自必自知了。
2. 九十二式太極對打,每一姿勢之動作,無不合度而覺典雅;且復寓有溫和、柔輭、緜纏、取勢的內勁與作法。乃以手作成化法、拿法、打法,而腳步亦卽隨同作成鬆法、換法、發法。統合稱為:手有化拿打,步有鬆換發,集結的佳構,為國術中不易多見的創舉。故敢不惜覶縷,竭誠推介,籲請賜同發揮,俾期增加太極拳基本地位,求取國際發展,則幸莫逾於此矣。
江蘇阜寧八九學人熊養和謹識
說明:
(1) 第八節太極拳散手之部份內文「…民國三十五年春季,在江蘇南通縣城一次宴會中,與曾任李芳辰督署參謀長兪大密君邂逅,暢敘甚歡,乃知兪君現以太極拳的內功治療疾病的醫師。又因居處相近,易於往還,致能相互切磋;更於交換心得時,表演散手對打,言係楊派祖師露禪先生所創造。彼於聞悉之餘,曾作進一步之探討,予以實際的研習,獲益良多…」。
此段文字熊公敘述於民國三十五年與兪大密(按:當是葉大密)先生邂逅,之後相互切磋,交換心得,並探討研習散手,獲益良多。本段之敘述亦與研習太極拳及散手之經歷有關,分析於後:
(2) 前文提及人物之一,李芳辰督署即李景林(1885-1931)字芳辰,河北棗強縣人,自幼好武術,在家鄉習燕青門及二郎門,少年入奉天的「育字軍」,受軍中“管帶”宋唯一(武當丹派劍俠)喜愛,單傳秘授武當劍法,為第十代傳人,16歲回家鄉到近鄰永年,向楊健侯學太極拳,並與楊澄甫結下深厚友誼,因楊家無劍術項目,所以楊澄甫讓自己的徒弟武匯川、田兆麟、褚桂亭、董英傑、陳微明、徐思允、葉大密等,先後拜李景林為師學武當劍,楊派太極拳門人,兼學武當劍者甚多,如柔克齋太極傳心錄書中記載:1927年11月,李景林來上海後,葉(大密)老師約陳微明和助教陳志進同去祁齊路(現在的岳陽路)李家,學習武當對劍。後來“武當”和“致柔”兩拳社都增加了教授武當對劍的課程。
李景林曾任禁衛軍軍官,黑龍江督軍署參謀長,奉軍旅長、師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駐防遼寧北鎮縣時,獲宋唯一贈送趕寫半年不到即完成之中國歷史唯一的一部稀世珍寶「武當劍譜」,及早已寫好的「劍形八卦掌普」兩本手稿,後者因故被火燒掉非常可惜。民國十三年(1924年)以軍長職務參戰第二次直奉戰爭,戰後晉陞直魯聯軍總司令。民國十六年(1927年),退職軍務與張之江將軍,籌組南京「國術研究館」,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術研究館」改名「中央國術館」,任副館長職,後邀諸多名家研討劍術,整理完成「武當劍術」。民國十八年(1929年)籌備浙江武藝大會歡動一時。民國十九年(1930年)任職山東省國術館館長。民國二十年(1931年)病逝,陳微明曾撰「祭李芳宸將軍文」哀悼之。傳承弟子有黃元秀、李玉琳等。
(3) 前文提及人物之二,即李芳辰督署之參謀長(?大密),此人與熊公研習太極拳及散手之經歷,有直接關係,依文中之敘述,可歸納出具備五要件:一.姓名為兪大密、二.軍職人員、三.楊派太極重要傳人,四.與李芳辰將軍關係密切、五.擅長氣功治病。在太極拳使用方法一書(楊澄甫編纂),及其他太極拳書中,記載之楊派太極傳人,皆係葉大密先生。在柔克齋太極傳心錄書中「太極名家葉大密」一文(收錄於後),對葉大密生平有詳細記載,曾任職北伐軍確定為軍職人員(二要件),於先從田兆齡師練楊式中架太極拳,拜李景林為師習武當劍,後又獲得楊少侯及楊澄甫兄弟教授拳技,可證明他確為楊派太極重要傳人(三要件),也習武當劍亦表示與李芳辰將軍關係密切(四要件),書中同時提及他擅長氣功與治病(五要件)。因此核對兩者(兪大密、葉大密)資料除了姓氏不同,其他四要件及名字皆相同,尤其在從前那個時代會楊式散手對打,必定是楊派太極重要傳人,或是與楊家關係密切者,民國以來資訊已相當公開普遍,而楊派太極拳亦在此時期廣為傳授流傳,從學者眾多,如果是楊派太極拳名拳師或傳人,不可能沒有任何歷史資料留下來,而兪大密之資料至今仍未查到隻字片語,因此大膽推論兪大密其實就是葉大密,乃因故記錯或筆誤所致。
(4) 葉大密(1888-1973)又名百齡,浙江省文成縣人,初習溫州小八卦拳,1917年在北伐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師第八團任職時拜田兆麟為師習楊派太極拳,1926在上海創辦了「武當太極拳社」,1927年拜李景林為師習武當劍,1930年後又獲得楊澄甫教授拳技,為太極拳界名人,亦是氣功治病高手。李芳辰與葉大密關係密切,其詳細資料,記載於「武當劍法大要」及「柔克齋太極傳心錄」二書中,收錄其中兩篇比較重要文章,「記奇遇李景林將軍」及「太極名家葉大密」附之於後。
按:武當劍法大要(黃元秀編著),柔克齋太極傳心錄(葉大密輯著)。
結論:
本門師祖國術大師熊養和先生,出生於武術世家,精通內外家拳術,最珍貴的是保存了最完整的楊家太極拳體系,舉凡太極拳基本功架(111式),太極定式推手二十個(即定步單手推法四個、定步雙手推法九個、活步推法四個、大扌履推法三個),太極散手,太極單劍,太極單刀,太極對劍,太極對刀,太極桿等皆有實際練法之傳授,尤其定式推手方面,其他楊派約僅有二、三個練法,而本門卻有二十個,散手更是幾乎失傳,想學太極散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對刀、對劍乃熊公首編。熊公來台灣後大力推廣從學者眾,嚮往學習者更多,但對師祖之傳承不甚清楚,其實熊公已於「自傳」及「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兩文中,已詳述其學習太極拳之經歷,即大部份太極拳技藝得於胡樸安先生之傳授,後又與兪大密(按:當是葉大密)先生相互切磋,交換心得,並探討研習散手,獲益良多。或許國民政府遷台早期海峽兩岸對峙,政治敏感,為免惹出事端,熊公避談或詳談大陸一些人事物,致使大家對本門傳承產生諸多揣測,憑空想像或者張冠李戴,既使是熊式太極拳門人也是半知半解,錯誤極多(尤其是網路上)。本人多年來一直在網路、圖書館、書店,蒐集有關本門太極拳傳承的歷史資料,終於獲得一些可以聯結的相關資料文件,證明熊式太極乃源於楊派太極拳,即楊澄甫傳陳微明(詳見太極拳體用全書及太極拳使用法二書,楊澄甫編著),陳微明傳胡樸安(詳見太極劍序,致柔拳社畢業姓名錄),胡樸安傳熊養和(詳見熊公自傳),之後熊公又與楊派太極傳人葉大密相互切磋,交換心得,研習散手對打(詳見熊公所寫: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現將相關資料文件影印公開,並加以說明證明,乃企盼本門及各派拳友對熊門太極拳之來龍去脈,能有正確之認知,才不至於認為本門為古太極或少林太極之謬論,至於為何又與一般楊式太極拳之打法有諸多不同,此乃經熊公修改,於楊式拳架中加入一些特殊手法及部分定式推手之身法,步法也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屬於楊派太極的打法,對於熊式與楊式太極打法的差異處,與用法的差別處,本門邱文亮師兄對此研究的非常深入而且透徹,有獨到之見解與分析,將另著文發表。
袁興錩彙編2010年1月23日
按:邱文亮、袁興錩學習熊式太極拳已二十餘年為曹增華(熊式太極拳第一代嫡傳)老師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