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熊氏太極拳(正確的)傳承表

                正確的熊氏太極拳傳承表
       (袁興錩編2010.01.23)
                                楊露禪1799-1872
                                          
            -----------------------------
                                                               
            楊鳳侯(長子) 楊班侯(次子1837-1892楊健侯(三子1839-1917
                                                                     
             -----------------------------               
                                                           
             楊兆熊(長子)  楊兆元(次子)          楊澄甫(三子1883-1936
                                                                   
                                                              陳微明1881-1958
                                                                   
                                                              胡樸安1878-1947
                                                                   
                                                              熊養和1888-1981
                                                                   
 -------------------------------- -------
【熊門第一代嫡系】王天福、李國光、李日新、吳祥慶、吳淞涬、林朝來、林連富、林清智、林勝添、金培明、陳曉寅、陳曉蘭、陳德洋、陳珍和、陳興桂、徐榮宗、張枏、黃國治、黃清麟、黃正宏、黃淑梅、裘署舟、饒舜臣、王覺民、唐建華、郭廷獻、楊清玉、王華中、魏廣、陸雨軒、俞賢銓、陳錫熙、張榮樹、陳皇、呂振宗、簡天拱、孟善夫、黃國政、張仲平、徐逢元、林祥華、林連枝、熊衛、陶炳祥、馬廷基、王靜之、王玉琳、易月輝、陳善一、葉文寬、謝又新、劉淵、鄒學元、謝朝清、曹衍福、林本烈、朱福、林坤、劉古球、林松年、林清祥、楊福安、李功杰、陳文雄、劉肇基、王榮賓、萬小燕、吳祥慶、曹增華
                                                                  
 說明:
1. 本熊式太極拳正確傳承表:乃按照熊公「自傳」中之自述、陳微明祖師所創「致柔拳社」之相關資料、及胡樸安祖師所寫之「太極劍序文」,得相關連結編輯而成,即楊露禪(1799-1872傳楊健侯(1839-1917傳楊澄甫(1883-1936傳陳微明(1881-1958傳胡樸安(1878-1947傳熊養和(1888-1981)。另太極散手之部份見熊公所著「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一文即知。
2. 坊間拳友及本門先進對熊養和師祖之太極拳師承,誤解極多,網路上流傳之傳承表(沒有一篇是正確的,且又不相同),讓人莫衷一是,有鑑於此本人特編輯之「國術大師熊公養和先生太極拳師承資料彙集及說明」一文,有正確歷史資料及詳細之解析,其中最重要的是證明熊養和師祖及胡樸安祖師之太極拳師承。
3.上表楊澄甫之前是楊家人,而陳微明為楊澄甫之重要門生,眾所皆知。胡樸安於民國十五年投入陳微明門下(見太極劍序文),學拳三年畢業(見致柔拳社第二屆畢業姓名錄,及至柔拳社三年畢業課程)。熊公則於民國十九年向其長官,時任江蘇省民政廳長之胡樸安祖師,學習楊派太極拳(見熊公自傳)
4. 熊公養和先生民國三十八年來台後,以發楊國粹,研究傳授武術為志業,大公無私,有教無類,從學者眾多,無法詳細統計,由相關熊公之紀念集,及曹增華老師提供之資料,熊門第一代嫡系,僅能概略性的整理出一小部份名單列於上表,而大多數是被遺漏的,如有錯誤或漏列,皆請同門前輩先進見諒。        
5. 熊門第二代嫡系,由於人數更多,更難統計,故上表不列入。各詳見同門師叔伯、同門師兄弟,相關之部落格及網站。
6.本人為曹增華老師之門生,老師教拳數十年學生亦眾多,其中正式拜師者有曾暉鴻、邱文亮、吳子鈺、簡芳本、姜儒庭、陳萬傑、吳美女、劉芳珍、李文華、李澄財、梁敏志、劉旭昶、袁興錩、杜清隆、吳國森、陳毅勇、姜蔚然、歐陽昆、徐翠婷、張永昌、陳建忠、汪陵芳、彭念湘、周君麗、顏淑文、郭彩雲、游顯彰、陳雪卿等。

熊公養和先生太極拳師承資料彙集及說明。一.熊公自傳(民國五十一年作)。

                國術大師
熊公養和先生太極拳師承資料彙集及說明 
             (袁興錩2010. 01.2310.10刪補
                                   
                  目錄
一.    熊公自傳(民國五十一年作)。
摘自國術大師熊養和先生紀念集。
二.    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第八節太極拳散手部份內文)。
    摘自太極刀單雙練法圖解(熊養和先生著)。
三.    太極劍術序(胡樸安)。摘自太極劍,陳微明先生著。
四.    致柔拳社三年畢業課程、致柔拳社第一屆至六屆畢業姓名錄。
摘自太極答問,陳微明先生著,逸文出版。
五.    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摘要及目次)。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沈心慧之博士論文, 2003年著。資料來源: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
六.    記奇遇李景林將軍   摘自柔克齋太極傳心錄 (葉大密輯著)
七.    太極名家葉大密     摘自柔克齋太極傳心錄 (葉大密輯著)











一.熊公自傳 (民國五十一年作)。
    摘自:國術大師熊養和先生紀念集。
    余於民國前二十三年,生於江蘇省阜寧縣第六區之三截鄉。父諱慶璜字渭珍,係前清辛卯武科舉人,母張氏。兄掄元字冠卿,弟採元字亞奎。妻陳氏為鸞,子梯雲友雲海雲,女芝雲蘭雲芳雲。
    余於七歲入塾讀書,十二歲兼習國術。從師劉和及其弟子劉仲仿學少林派拳術,十五歲後復聘名教師殷萬邦字天禧,教授甘(鳳池)派之拳及雜技二十歲入江北法政學校習法律。畢業後,肄業於南洋高等警官學校。光復後,畢業於江蘇陸軍補助教育團。
    曾於民元前參加革命,隨軍北伐,擔任第三旅三十五團執事官等職。民國定鼎後,任錐寧保安大隊長,回鄉並充保安隊長,及清鄉團第五連連長等職。民國六年奉安徽督軍倪委充安武軍第七路教練官、幫帶、管帶等職。後奉調充安徽督理公署中校副官兼主任。民國十二年奉江蘇省長韓(國鈞)委充阜寧縣警備營管帶。民國十六年奉國民革命軍第二路總指揮白(崇禧)委充革命軍第十旅第二團團長。十七年奉江蘇省政府鈕(永健)委充阜寧縣公安局局長,旋改警察局長,兼警察大隊長,并實警第二大隊長。十八年復派充鹽阜聯防區上校區長。二十六年冬奉江蘇省政府主席顧(祝同)派充阜寧縣縣長,兼常備旅少將旅長。二十九年,奉江蘇省政府主席兼戰區總司令韓(德勤),調充江蘇省保安第十旅少將旅長。三十年改任江蘇省保安第五路副指揮官。三十一年調充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部參議及江蘇省政府參議,兼江蘇全省實業保安隊少將指揮官。三十五年奉令改充江蘇省蘇北沿海實業總隊少將總隊長。三十七年奉第一綏靖區南通指揮所主任顧(錫九)派兼唐閘指揮部副指揮官。三十八年並奉兼第一綏靖區南通指揮所少將參議及一二三軍少將參議。同年四月辭職來台。
    在皖時曾隨統領楊紹彭先生駐防合肥,得從馳名武林耆宿唐殿卿先生,復習國術之各式技藝,始知太極拳為內家功夫及其意義;因而引起興趣。迨至民國十九年,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習練太極拳有年,得傳於楊派,且極熱心弘揚,竭力提倡。余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乃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并與漢文相互切磋,對於太極拳之認識,更較清楚。從此凡關太極部門,無不儘量涉及,所有大扌履、推手、散手、及劍桿等雜技,均曾予以研習。深以漢文未能同時來台為憾。
    來台後閒居獨處,專研國術及佛學為事。初住台北市之三張犁,接近四四兵工廠,員工喜從余習太極拳作為衛生運動者先後約百有餘人。四十年,蒙台灣省國術會理事長王(成章)聘充國術會教務委員。同年十月,蒙台灣省第六屆全省運動會聘充裁判員。因參加表演,蒙大會給予獎狀。四十二年冬,移住宜蘭市舊城東路十二號。四十三年得與同好國術之梁伯雍先生邂逅,乃獲相互切磋之益,快慰平生。并應宜蘭稅捐處長顧俊昇聘教員工太極拳。四十四年六月,蒙中國國術比賽大會會長周(至柔)聘充國術比賽大會裁判員。復因參加大會表演,特給二六五號之成績優良獎狀。四十五年,宜蘭有志研求國術青年之林連富、林本烈等,請在宜蘭聖廟教授太極拳。四十七年春,因鐵路局張段長文炳,熱心提倡太極拳,邀余擔任教授,故由聖廟移於張之官邸,而張遂闔室參加,數年未輟。後因人數日多,院落漸感不敷,乃復移於中山國校之球場,教練仍由余擔任,但用先知覺後知之方法。余祇從旁改正各學員之姿勢,乃於緊要之處予以指點,并稱其活動為健康早會。年復一年,經久未懈。凡所參加者,為軍公人員及教育份子與工商學生等,男女老少不一。數年來,只盡義務,向未提及酬報與待遇,其目的專在提倡國術,鍛鍊身體,保存國粹,強我國族而已。惟參加鍛練者,體質既有不同,而智慧亦難一致;加以進修之勤惰不一,則不免有優劣之分。但成績雖有參差,而獲益之享受並無軒輊。乃因太極拳輕鬆柔和,寧靜安舒,為內家功夫,故不分體強身弱,均可接受習練。倘能按法循譜,持之以恆,經久不怠;則不獨轉弱為強,且可卻病延年。現雖五十一年將盡,余與諸同好之運動志趣,仍未稍減。故余窮三十年之研習所得,編成六篇,署其名為太極拳釋義,並承鄭傳福先生攝影製圖,林連富君與余作對手之演示及梁棟材先生與林連富在印刷費方面之資助,始獲付刊。關於刀劍桿棍等武器用法,余亦曾得名師指點,頗有心得,今後若蒼天假我以年,我擬陸續筆之於書,傳於後世。余雖年老,不能馳騁沙場,為國效命;但尚武之精神,復國之使命,我必藉國術之傳授,努力培養後輩也。
說明:
(1) 自傳中「余於七歲入塾讀書,十二歲兼習國術。從師劉和及其弟子劉仲仿學少林派拳術,十五歲復聘名教師殷萬邦字天禧,教授甘(鳳池)派之拳及雜技…」及「在皖時曾隨統領楊紹彭先生駐防合肥,得從馳名武林耆宿唐殿卿先生,復習國術之各式技藝,始知太極拳為內家功夫及其意義;因而引起興趣…」這兩段文字對學習外家拳(少林拳)之經歷及師承已敘述的非常清楚。本文也不做探討。
(2) 自傳中「在皖時曾隨統領楊紹彭先生駐防合肥,得從馳名武林耆宿唐殿卿先生,復習國術之各式技藝,始知太極拳為內家功夫及其意義;因而引起興趣。迨至民國十九年,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習練太極拳有年,得傳於楊派,且極熱心弘揚,竭力提倡。余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乃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并與漢文相互切磋,對於太極拳之認識,更較清楚。從此凡關太極部門,無不儘量涉及,所有大扌履、推手、散手、及劍桿等雜技,均曾予以研習。深以漢文未能同時來台為憾」。另一段文「現雖五十一年將盡,余與諸同好之運動志趣,仍未稍減。故余窮三十年之研習所得編成六篇,署其名為太極拳釋義」。這兩段文字之敘述與學習太極拳之經歷有關。分析如下:
甲.  前段文「…迨至民國十九年,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習練太極拳有年,得傳於楊派,且極熱心弘揚,竭力提倡。余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乃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從此凡關太極部門,無不儘量涉及,所有大扌履、推手、散手、及劍桿等雜技,均曾予以研習。…」。
此段文乃熊公自述,與至友戴漢文,同時接受其長官江蘇民政廳長胡樸安先生教導,傳授楊派太極拳。經查胡樸安先生確於1930-1932年任江蘇省民政廳長(詳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沈心慧著),時間上是相吻合,熊公民國前二十三年生加十九年,時年已四十有二。
乙.  熊公之長官兼太極拳老師胡樸安先生,於民國十五年向陳微明祖師學習楊式太極拳,詳見太極劍術序文(文附於後)。又胡樸安祖師為「致柔拳社」第二屆畢業生(需學習三年期滿,考驗合格畢業),見致柔拳社第一屆至第六屆畢業姓名錄及三年畢業課程(文附於後)。
丙.  熊公之至友戴漢文,因只有姓名又未能同時來台,已無法查證。
丁.  後段文中熊公自述:「現雖五十一年將盡,余與諸同好之運動志趣,仍未稍減。故余窮三十年之研習所得,編成六篇,署其名為太極拳釋義」。
此段文敘述於民國五十一年出版「太極拳釋義」一書,前段文敘述民國十九年接受胡樸安先生教導,學習楊派太極拳。五十一年減十九年正確當為三十二年,至於三十年之研習所得,只是概略性說詞。
(3) 或許胡樸安祖師之太極拳傳人不多,又沒有相關武學著作,致熊式太極拳門人及太極拳界的拳友,均對胡樸安祖師爺不甚熟悉,多年來僅見太極拳正宗書中有一篇「胡樸安先生論太極拳在體育上之價值」文章,直到2008年到中央圖書館借閱沈心慧君發表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博士論文,又同時買到《太極拳術》《太極劍》《太極答問》三書合編(陳微明著,逸文出版),見有胡樸安寫的太極劍術序文,敘述於民國十五年,向陳微明祖師學習楊式太極拳,又見「致柔拳社」第二屆畢業姓名錄中有胡樸安祖師(需學習三年期滿,考驗合格畢業),經再與熊公自傳中相關之資料,互相比較核對無誤,至此終於百分百確定胡樸安祖師在太極拳術方面屬陳微明祖師之學生,為楊派太極拳之嫡傳,也解決了心中長久的疑惑。
(4)胡樸安先生(1878-1947)原名韞玉,字樸安,安徽涇縣人,國學大師,是民國初年至四十年代活耀於上海的知名學者,著作極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短期從政,任考試院專門委員、江蘇省民政廳長(1930-1932),也是此時期傳授熊養和師祖楊派太極拳,熊公亦於自傳中自述,於民國十九年(1930),適供職阜寧為其部屬,與至友戴漢文偕同接受教導。2003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沈心慧君發表之「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博士論文,對胡樸安祖師生平及其著作,有詳細之探討與研究,該論文之(摘要及目次)收錄於後。
  按:民國十九年胡樸安傳授熊養和太極拳的當下,兩位祖師爺恐都未料到,熊師祖會於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遷來台灣,來台後熊公更以發揚國粹傳授武術強我國族為職志,在因緣際會下,台灣保存了最完整的楊家太極拳練法,尤其太極散手及部份定式推手(或稱套路推手)特別珍貴,因在其他各地已失傳了。
(5) 陳微明(1881-1958名曾則,字慎先,號微明,湖北省蘄水縣人。光緒年間舉人,曾任北洋政府清史館纂修,1915年隨武術名家孫祿堂學形意拳、八卦掌。1917年先拜於楊式第三代楊少侯門下三個月),後又從其三弟楊澄甫,學習太極拳七年。1925年在上海創辦了「致柔拳社」,“致柔”二字源自老子:「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一語,陳微明親任社長,名譽社長關炯之,教授為陳志進(田兆麟之弟子),以流傳國技、傳授內家拳術、注重養身為辦社宗旨,成為繼楊澄甫之後楊式太極拳的中興人物,是當時第一個辦武館的文人,從學者眾,學員來自社會各階層,遍佈海內外,使原來流傳於北方的太極拳普及到南方,開南方太極拳運動之先河,鼎盛時期曾被譽為武界“孔門”192911在杭州國術遊藝大會開幕式上,致柔拳社表演了集體太極拳。陳微明與田兆麟(楊澄甫弟子)合作亦先後多次表演太極推手、太極對劍等。對推廣太極拳起了一定的作用。1946上海致柔拳社學生謝鏡湖、周敏益自滬返台,在新竹教授太極拳,1948年陳微明大師應邀蒞台指導並表演,帶動風潮,為台灣太極拳發展奠基。陳微明在1925年出版《太極拳術》1927出版《太極劍》及1929出版《太極答問》。先後三部武學專著對於太極拳的普及和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無論是理論性還是技術性,均為經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太極拳界影響深遠,而其創立的「致柔拳社」更對楊式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熊公養和先生太極拳師承資料彙集及說明 。二.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熊養和著)。

二. 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
   摘自:太極刀單雙練法圖解(熊養和著)民國六十六年初版。
(一)須遵理合法-學習太極拳必須要按照太極拳的真理,循序進修,依法探討,精心着意的揣摩與體驗,方可易入門徑,而得實益;切不可躐等躁進。因為急功近利,就不免導致虛浮不實;欲速達而反遭遲滯的弊害。此為初學同道,不可不予以注意的要點。
(二)誠懇踏實,分清陰陽,配合呼吸-在開始學習起步之初,教學雙方均須懇切至誠,踏實認真。先將每式架勢之陰陽虛實指定。何為陰?何為陽?分成段落。再將陰陽虛實定為一二號數。譬如將陰定為一,陽定為二;退為一,進為二;提為一,放為二;收為一,發為二;其餘每一動作,莫不有如是之規定。然後復將一定為吸,二定為呼;則呼吸就可配合動作,乃為內功之引導,內外合一的先聲。
(三)內功與外形之配合-太極拳有內外之分,外形行功為十分之三,內勁行功為十分之七,顯為內功重於外形。外功有形式姿勢可見,有實質可資模仿,教學均較方便易行。而內功則無影無形,就要根據太極原理,方可知道。心為內蘊之主宰,從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使臂,以臂使手,到實際運用時的體驗,還要配合呼吸,才可融會貫通,自成內外合一的境界。此乃進一步的研習;倘能明晰無誤,則其他各部自可迎刃而解。
(四)用意不用力-凡經涉獵太極拳法者,無不知其為太極拳十要中之主要重點;以其意義深遠,為初學者不易明晰清楚,故乃提出研究。
1.    對詞句字義,如未能透徹瞭解內容真實的意義,就不免着字義的錯覺。認為太極拳之用意不用力的說法,失去發揮拳技的作用。以為意是空無實際,無法使其實用;力有確實明顯可靠的力量,才可負起應用的責任。所以有疑為太極拳,只可作為健康的運動,而不能當作拳技有用的使法。要知道這些言論,全非事實;而是誤解,可以一言道破。所謂用意不用力的意義,乃是由萬法惟心的真心,推由意來行使其真情實意的,意到事行的事實作為。更以明晰的解說,太極拳一舉一動,無不運用週身貫串一致的勁力,發揮作用。這是太極拳的特點,故稱為內家拳。此種週身貫串之勁力,若不用意來推動,從何才能發揮呢?至於不用力的解釋,是不要使用局部粗暴,及漫不經心之單純硬力,俗稱拙力或呆力。也就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蠻幹亂打的稱謂,是太極拳法的應戒規則。
2.    以意為臆測的說法,來解釋用意不用力的臆測:凡事如不專心着意,就難做出合情合理的事業。是則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是以意使週身溫和柔輭的勁力,推行一切的動作;而不用生硬局部的拙力呆力。這些解釋,總不如實際的體驗,較為確實。行功習藝,祇要志堅意切,手手認真,步步踏實,無不精心注意,自必得獲事半功倍的實益。
(五)太極拳靜的重要-能靜才能觀照一切。所以拳譜中有靜中觸動,動猶靜的說法,是指明靜的意義重要。因為心意能靜,則週身自必輕鬆安詳。由着鬆方可做到慢與勻穩的境界。這就是學習太極拳初步基本架式時,必須要此靜字,作為行功的規範。若學習太極拳,不知靜的奧妙,不肯靜下心來,按部就班的研習;就不免輕率緊張,茫無頭緒,虛浮不實的弊病。不獨進步遲緩,且恐有碍健康,能不引以為憾嗎?則靜的重要,可想而知,應須慎重注意﹗靜為諸法之宗,修養之本,在太極拳法中居於重要地位,以太極拳之主旨,是以柔克剛,以溫和純輭作為運動。若不用靜,則又均難形成。
(六)太極拳十三勢,為太極拳術之基本姿式。依據拳理,是以
履擠按,採挒肘靠,左顧右盼,作為用的法則;而以中正,即中定,作為本體主宰,其餘十二勢為輔佐。這就稱為體用雙修,成為太極拳的扼要重點。因為中定,就是頂頭懸,也就是虛領頂勁;有提綱挈領形成垂直之實質真理。故以中定為主,其餘十二勢為輔。凡所一切姿勢、架式,莫不皆有中定;就是虛虛、實實、法法、中,亦均離不了中定。有中定,才能有一切法。法無定法;而一切法都從中定中生出。法遍週身,而中定亦遍週身。倘無中定,則必前俯後仰,左傾右斜。是以拳譜乃有:「立身須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其事實內容之重要,顯而易見,毋庸再多闡述。
(七)太極拳門派分歧的蠡測-查我國太極拳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今的史實和見解,尚有未能趨於一致。而姿勢架式,亦多分門別類,各有不同,造成門戶派別的分歧。究其原因所在,似須尋求底蘊,俾明內容的癥結。今從理有可能的方面,擬作資料的探討,分述於后:
1.      因由於稟賦各有不同,而識見亦必有所互異;致使研習拳術的姿勢架式,常於不知不覺中,就有了參差不齊的現象。因為稟賦有聰敏與不聰敏之分。如質地聰敏,智慧較高者,研習太極拳術,不獨外形易於接受指導和仿傚,就是內功,亦可隨順領悟。但遇稟賦欠佳而智慧又極低劣者,縱有良師益友,竭誠教導,恐亦不易使得如法接受承當之姿勢架式。此皆由於稟賦的差異,而致分歧的原因之一。
2.    因教與學的分歧:教與學的關係至為嚴重。凡所事業,莫不由教與學而得來的成就。學而不能,容或有之;斷無不學而能的道理,而太極拳的教學,自亦不能例外。是則教與學有因緣配合相生相承的因素,互為因果,相互為用。施教須有教學的教材,教育的規範,方可啟發後進。這些教材的來源,教育的規範,都是從由學習而來教學的智識。這不是相生相承反復為用的事實嗎?倘若學而不精,怎能造出優良的教材?無優良的教材,怎能造出優良技藝的人才?這樣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造成分歧錯雜,形形色色,各是其是的狀況。此乃探討原因之二。
3.    因年齡不同而致分歧:近以太極拳運動溫和,有益健康,且能衞身禦侮,已是家喻戶曉,無分男女老少,以及壯年人士,莫不擬作必修課程。尤以花甲以上老人,更為認真研習。但因氣血既衰,則四肢困於協調,以致所學之姿勢架式步法,均必遜於少壯青年所學之姿勢架式動作,乃為自然天成,無法強合之差別形勢。此為年齡不同而致差異分歧原因之三。
4.    總括檢討,其癥結多半起自私心而致門戶之見;有了門戶之見,則更分歧,派復分派。在這樣情況下,引起前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韓理事長振聲先生之關懷,懇切呼籲,消除門戶偏見,決定商同本會基幹人員,編訂初、中兩級基本太極拳架。集會多次,時亦經年,賴有群賢之努力,完成志願,已經公佈行世,振老虛懷若谷,殫精竭慮,發抒太極真理,出刊太極拳學術研究專集,提倡宏揚,不餘遺力,以圖強我種族,為國爭光,時達十有餘年,乃因年高力衰,虔誠介請聲譽素著前銓敘部石部長為開先生,繼任他的太極拳協會理事長。為公於接辦之初,卽以革命精神軍政專家之毅力,展開革新辦法。從推陳出新去蕪存菁入手,作提綱挈領之分別設計,改進太極拳術,合於現代國際發展之教材,增加技藝地位,組織專門機構,培植人才,爭取國際光輝榮耀。刻已按照計畫,積極進行;針對各項節目,逐一研究。每次集會,均有結論;刊有記錄,可資多方參考。此項措施,卽可博採週咨,尋求太極真理;更可相互切磋觀摩,交換新鮮科學的常識。將來績效之收穫,自必豐富。「惟檢定取捨之關鍵,至為重要。祇需卓拔適當,就可促成心悅誠服。則癥結自必隨同消除,而分歧之派別,亦當弭於無形。」是則光明之顯達,當可拭目以待。因乃有此芻蕘之蠡測。
(八)太極拳散手,為發揮使用太極拳的結晶。其運用內容,是將太極拳之基本姿勢架式,逐一拆開,配合手、眼、身、法、步的使用法則,稱之為散手。在陳家溝陳派之前的太極拳中,尚無此項明顯的見聞。抗戰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春季,在江蘇南通縣城一次宴會中,與曾任李芳辰督署參謀長兪大密君邂逅,暢敘甚歡,乃知兪君現以太極拳的內功治療疾病的醫師。又因居處相近,易於往還,致能相互切磋;更於交換心得時,表演散手對打,言係楊派祖師露禪先生所創造。彼於聞悉之餘,曾作進一步之探討,予以實際的研習,獲益良多。俟於上海得獲陳公所著太極拳散手刀劍桿合編書中,闡述編組甲乙散手對打之意義,尤多精闢;已於敝編太極拳釋義第三篇,詳為論列,本文不再多贅。今擬謹將有關的資料扼要重點,提供參考。
1.      太極拳散手對打,是楊師露禪先生,依據太極拳之四正四隅,五步八門,配合陰陽生克的原理,編為以柔克剛投榫入殼實際運用的法則;亦就是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前進是火,後退是水,左顧是木,右盼是金,中正是土,為主宰,為能支撐八面,為相生相克,循環無已。運用本質的質料,作成九十二式太極拳散手對打的傑結。其奧妙意義,能啟發應用的智慧,能引導融會貫通的內勁。一經深入探討,虔誠的研究,就可體驗到真實的況味。事實勝於雄辯,如人飲水,則冷暖自必自知了。
2.      九十二式太極對打,每一姿勢之動作,無不合度而覺典雅;且復寓有溫和、柔輭、緜纏、取勢的內勁與作法。乃以手作成化法、拿法、打法,而腳步亦卽隨同作成鬆法、換法、發法。統合稱為:手有化拿打,步有鬆換發,集結的佳構,為國術中不易多見的創舉。故敢不惜覶縷,竭誠推介,籲請賜同發揮,俾期增加太極拳基本地位,求取國際發展,則幸莫逾於此矣。
                     江蘇阜寧八九學人熊養和謹識

說明:
(1) 第八節太極拳散手之部份內文「…民國三十五年春季,在江蘇南通縣城一次宴會中,與曾任李芳辰督署參謀長兪大密君邂逅,暢敘甚歡,乃知兪君現以太極拳的內功治療疾病的醫師。又因居處相近,易於往還,致能相互切磋;更於交換心得時,表演散手對打,言係楊派祖師露禪先生所創造。彼於聞悉之餘,曾作進一步之探討,予以實際的研習,獲益良多…」。
此段文字熊公敘述於民國三十五年與兪大密(按:當是葉大密)先生邂逅,之後相互切磋,交換心得,並探討研習散手,獲益良多。本段之敘述亦與習太極拳及散手之經歷有關,分析於後:
(2) 前文提及人物之一,李芳辰督署即李景林(1885-1931)字芳辰,河北棗強縣人,自幼好武術,在家鄉習燕青門及二郎門,少年入奉天的「育字軍」,受軍中“管帶”宋唯一(武當丹派劍俠)喜愛,單傳秘授武當劍法,為第十代傳人,16歲回家鄉到近鄰永年,向楊健侯學太極拳,並與楊澄甫結下深厚友誼,因楊家無劍術項目,所以楊澄甫讓自己的徒弟武匯川、田兆麟、褚桂亭、董英傑、陳微明、徐思允、葉大密等,先後拜李景林為師學武當劍,楊派太極拳門人,兼學武當劍者甚多,如柔克齋太極傳心錄書中記載:192711月,李景林來上海後,葉(大密)老師約陳微明和助教陳志進同去祁齊路(現在的岳陽路)李家,學習武當對劍。後來武當致柔兩拳社都增加了教授武當對劍的課程。
李景林曾任禁衛軍軍官,黑龍江督軍署參謀長,奉軍旅長、師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駐防遼寧北鎮縣時,獲宋唯一贈送趕寫半年不到即完成之中國歷史唯一的一部稀世珍寶「武當劍譜」,及早已寫好的「劍形八卦掌普」兩本手稿,後者因故被火燒掉非常可惜。民國十三年(1924年)以軍長職務參戰第二次直奉戰爭,戰後晉陞直魯聯軍總司令。民國十六年(1927年),退職軍務與張之江將軍,籌組南京「國術研究館」,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術研究館」改名「中央國術館」,任副館長職,後邀諸多名家研討劍術,整理完成「武當劍術」。民國十八年(1929年)籌備浙江武藝大會歡動一時。民國十九年(1930年)任職山東省國術館館長。民國二十年(1931年)病逝,陳微明曾撰「祭李芳宸將軍文」哀悼之。傳承弟子有黃元秀、李玉琳等。
(3) 前文提及人物之二,即李芳辰督署之參謀長(?大密),此人與熊公研習太極拳及散手之經歷,有直接關係,依文中之敘述,可歸納出具備五要件:一.姓名為兪大密、二.軍職人員、三.楊派太極重要傳人,四.與李芳辰將軍關係密切、五.擅長氣功治病。在太極拳使用方法一書(楊澄甫編纂),及其他太極拳書中,記載之楊派太極傳人,皆係葉大密先生。在柔克齋太極傳心錄書中「太極名家葉大密」一文(收錄於後),對葉大密生平有詳細記載,曾任職北伐軍確定為軍職人員(二要件),於先從田兆齡師練楊式中架太極拳,拜李景林為師習武當劍,後又獲得楊少侯及楊澄甫兄弟教授拳技,可證明他確為楊派太極重要傳人(三要件),也習武當劍亦表示與李芳辰將軍關係密切(四要件),書中同時提及他擅長氣功與治病(五要件因此核對兩者(兪大密、葉大密)資料除了姓氏不同,其他四要件及名字皆相同,尤其在從前那個時代會楊式散手對打,必定是楊派太極重要傳人,或是與楊家關係密切者,民國以來資訊已相當公開普遍,而楊派太極拳亦在此時期廣為傳授流傳,從學者眾多,如果是楊派太極拳名拳師或傳人,不可能沒有任何歷史資料留下來,而兪大密之資料至今仍未查到隻字片語,因此大膽推論兪大密其實就是葉大密,乃因故記錯或筆誤所致。
(4) 葉大密(1888-1973又名百齡,浙江省文成縣人,初習溫州小八卦拳,1917年在北伐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師第八團任職時拜田兆麟為師習楊派太極拳,1926在上海創辦了「武當太極拳社」,1927年拜李景林為師習武當劍,1930年後又獲得楊澄甫教授拳技,為太極拳界名人,亦是氣功治病高手。李芳辰與葉大密關係密切,其詳細資料,記載於「武當劍法大要」及「柔克齋太極傳心錄」二書中,收錄其中兩篇比較重要文章,「記奇遇李景林將軍及「太極名家葉大密附之於後。
     按:武當劍法大要(黃元秀編著),柔克齋太極傳心錄(葉大密輯著

結論
本門師祖國術大師熊養和先生,出生於武術世家,精通內外家拳術,最珍貴的是保存了最完整的楊家太極拳體系,舉凡太極拳基本功架(111式),太極定式推手二十個(即定步單手推法四個、定步雙手推法九個、活步推法四個、大扌履推法三個),太極散手,太極單劍,太極單刀,太極對劍,太極對刀,太極桿等皆有實際練法之傳授,尤其定式推手方面,其他楊派約僅有二、三個練法,而本門卻有二十個,散手更是幾乎失傳,想學太極散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對刀、對劍乃熊公首編。熊公來台灣後大力推廣從學者眾,嚮往學習者更多,但對師祖之傳承不甚清楚,其實熊公已於「自傳」及「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兩文中,已詳述其學習太極拳之經歷,即大部份太極拳技藝得於胡樸安先生之傳授,後又與兪大密(按:當是葉大密)先生相互切磋,交換心得,並探討研習散手,獲益良多。或許國民政府遷台早期海峽兩岸對峙,政治敏感,為免惹出事端,熊公避談或詳談大陸一些人事物,致使大家對本門傳承產生諸多揣測,憑空想像或者張冠李戴,既使是熊式太極拳門人也是半知半解,錯誤極多(尤其是網路上)。本人多年來一直在網路、圖書館、書店,蒐集有關本門太極拳傳承的歷史資料,終於獲得一些可以聯結的相關資料文件,證明熊式太極乃源於楊派太極拳,即楊澄甫傳陳微明(詳見太極拳體用全書及太極拳使用法二書,楊澄甫編著),陳微明傳胡樸安(詳見太極劍序,致柔拳社畢業姓名錄),胡樸安傳熊養和(詳見熊公自傳),之後熊公又與楊派太極傳人葉大密相互切磋,交換心得,研習散手對打(詳見熊公所寫:研習太極拳之扼要重點),現將相關資料文件影印公開,並加以說明證明,乃企盼本門及各派拳友對熊門太極拳之來龍去脈,能有正確之認知,才不至於認為本門為古太極或少林太極之謬論,至於為何又與一般楊式太極拳之打法有諸多不同,此乃經熊公修改,於楊式拳架中加入一些特殊手法及部分定式推手之身法,步法也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屬於楊派太極的打法,對於熊式與楊式太極打法的差異處,與用法的差別處,本門邱文亮師兄對此研究的非常深入而且透徹,有獨到之見解與分析,將另著文發表。
                            袁興錩彙編2010123

按:邱文亮、袁興錩學習熊式太極拳已二十餘年為曹增華(熊式太極拳第一代嫡傳)老師之學生。